永利集团主页|

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从餐桌垃圾到治水滤膜:纳米甲壳素为清洁水源保驾护航——yl6776永利集团——张建明教授团队在纳米甲壳素的制备及应用取得突破

发布日期:2025-08-05作者:审核:


科学家让海鲜垃圾变身新型环保材料!近日,yl6776永利集团张建明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了突破性成果——他们将餐桌上常见的鱿鱼骨"变废为宝",提取出直径为1.2纳米的超细β-甲壳素天然纤维(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六万分之一)。由这种超级材料制成的滤膜展现出惊人性能:纯水通量高达46,207 L·h-1·m-2·bar-1该滤膜可通过厚度调节实现纳米级过滤——100纳米塑料微粒截留率100%,对尺寸1.5纳米的罗丹明B染料分子(

相当于新冠病毒尺寸的1/50)仍保持99.2%的超高截留率。该工作又结合纳米材料工程、数学模型和可持续性评估(生命周期评估LCA和技术经济评估TEA),为传统膜提供了一种可扩展且环保的替代方案,为可持续水净化技术设立了新标准为全球水污染治理提供了革命性的绿色解决方案。从海洋深处到实验室:背后的自然密码藏在鱿鱼骨内部的纳米纤维中。经APS氧化剥离工艺激活的负电荷网络(zeta电位-49mV),将膜孔隙率推至74.8%,形成水流超高速通道。更突破认知的是:当膜厚度减至124纳米时,通量增益突破传统线性模型,实现跃升。环保与商业价值同样耀眼:基于gate-to-gate生命周期评估,单张膜碳足迹仅6.19×10⁻⁴kg CO(≈生产0.00107 度电);6克废骨即可转化14,000张膜(单张17 cm2

图1:从鱿鱼骨生物废物到过滤系统的路径。A) 全球鱿鱼年捕获重量。B) L-鱿鱼和O-鱿鱼及其相应骨骼的照片。C) β-相几丁质纳米纤维(β-ChNF)与骨骼之间关系的示意图。D) β-ChNF的化学结构。E) 生物废物来源的超渗透过滤器(BUF)的示意图和照片,以及相应的注射器装置(比例尺,1 cm)。F) 不同ChNF负载质量的BUM性能(比例尺,1 cm)。

1展示了从鱿鱼骨生物废弃物到高性能过滤膜的全流程。首先通过全球鱿鱼年捕捞量数据(约450万吨)说明原料来源的充足性(图1A)。随后对比了枪乌贼科(L-squid)和柔鱼科(O-squid)骨骼的形态差异(图1B),并解析了其核心结构——β-甲壳素纳米纤维(β-ChNF)被蛋白质外壳包裹的特征(图1C)。图1D进一步展示了β-ChNF的化学结构,其平行排列的N-乙酰葡糖胺链减少了分子内氢键,增强了化学修饰潜力。最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照片(图1E-F)呈现了生物废弃物超渗透滤膜(BUM)的制备过程,并证明通过调节ChNF负载量可精确控制膜厚度(124 nm至1.8 μm)与污染物截留率(如100 nm纳米塑料100%截留)。

 2:来自不同生物来源(分别来自墨鱼科和枪乌贼科)的ChNFs构建块。A,B) ChNFs悬浮液在不同超声间隔时间下的透射率A)和丁达尔效应B)。C,D) L-ChNFs C)和O-ChNFs D)的AFM图像(比例尺,1 μm)。E) 通过小提琴图对ChNF厚度分布的统计分析。F,G) L-ChNFs F)和O-ChNFs G)的TEM图像(比例尺,100 nm)。H) 通过小提琴图对ChNF宽度分布的统计分析。I) L-和O-ChNFs的Zeta电位及其相应的羧酸盐浓度。J) 不同浓度的L和O-ChNF悬浮液的粘度。K) L-和O-ChNFs的FTIR光谱。

2系统比较了两种鱿鱼骨(L-与O-)提取的ChNF性能差异。光学测试显示,L-ChNF分散性显著优于O-ChNF,超声6分钟后悬浮液透光率达99.4%(O-ChNF为95.1%),且丁达尔效应更弱(图2A-B)。AFM和TEM分析(图2C-H)证实L-ChNF具有超薄特性(平均厚度1.2 nm,宽度2.2 nm),其中25%纤维仅由2分子层构成,创下纤维材料厚度新纪录。化学表征表明,L-ChNF因更高效的APS氧化而具有更高的羧基含量(1.49 mmol/g vs 0.85 mmol/g),使其在碱性环境中zeta电位绝对值达49 mV(图2I),粘度提升超100 mPa·s(图2J)。FTIR光谱(图2K)进一步揭示L-ChNF具有更发达的氢键网络,这与其优异的胶体稳定性密切相关。

 

3: ChNF 构建块构建的 BUM 的结构和水通量。A–C) 纤维素支撑体的横截面 SEM 图像 (A; 比例尺, 10 μm);由纤维素支撑体和 ChNF 膜组装的 BUM 的照片 (B; 比例尺, 0.5 cm);ChNF 膜的横截面 SEM 图像 (C; 比例尺, 100 nm)。D,E) L-ChNF 膜 D) 和 O-ChNF 膜 E) 的 AFM 图像 (比例尺, 200 nm)。F) L-ChNF 和 O-ChNF 膜的厚度和孔隙率之间的关系。G) 本工作中的 BUFs 与其他报道的薄过滤器的纯水通量比较。

3揭示了BUM的多尺度结构特征与性能机制。SEM图像显示,商业纤维素基底具有微米级孔隙(图3A),而ChNF涂层使其表面形成致密网络(图3B-C)。AFM分析表明,L-ChNF膜因纤维更细且电荷排斥更强,其表面粗糙度(RMS=1.5 nm)显著低于O-ChNF膜(5.4 nm),并形成更开放的孔隙结构(74.8%孔隙率 vs 33.6%)(图3D-F)。性能测试中,L-BUM在124 nm厚度时纯水通量高达46,207 L·m²·h¹·bar¹,超越所有已报道的纳米过滤膜(图3G)。通过建立模型(结合Hagen-Poiseuille孔隙率与迂曲度),研究证明超薄膜的通量提升源于厚度减小导致的孔隙率非线性增加(d(lg f)/d(lg T) < -1),突破了传统线性理论的预测。

 

图4:BUF 用于水净化的过滤性能。A–C) 具有 2.25 mg ChNF 膜的 BUFs 的罗丹明 B (RhB) 进料溶液和滤液的 UV-Visible 光谱 A);显示 RhB 在 L-BUF 上的截留、进料溶液和相应滤液的照片 (B; 比例尺, 1 cm);BUFs 的通量和截留性能 C)。D–F) 具有 0.15 mg ChNF 膜的 BUFs 的 50 nm 聚苯乙烯 (PS) 颗粒进料悬浮液和滤液的 UV-Visible 光谱 D);L-BUF 上 RhB 截留、进料悬浮液和滤液的照片 (E; 比例尺, 1 cm);L-BUF 的通量和截留性能 F)。G) 具有 0.05 mg ChNF 的 L-BUF 对 50 nm 和 100 nm PS 悬浮液的过滤性能。H) 具有 0.5 mg ChNF 膜的 BUFs 的 10 nm MgO 颗粒进料悬浮液和滤液的 UV-Visible 光谱。I) L-BUF 对 0.01% 10 nm MgO 悬浮液的长期通量和截留性能。

4全面评估了BUM对不同尺度污染物的截留能力。对于1.5 nm罗丹明B染料,1.8 μm厚L-BUM通量达615 L·m²·h¹·bar¹(截留率99.2%),其滤液透明度明显高于O-BUF(图4A-C)。在纳米塑料过滤中,0.15 mg ChNF负载的L-BUM对50 nm颗粒实现100%截留(通量762),而100 nm颗粒因堵塞减少,通量跃升至8,132(图4D-G)。加速老化实验采用10 nm MgO悬浮液连续过滤57小时(图4H-I),初始通量490 L·m²·h¹·bar¹虽随污染物吸附逐渐降至55,但全程保持100%截留,累计处理734.5 mg污染物,证明其工业应用潜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污染水通量甚至超过多数商业膜的纯水通量。

 

5:L-BUM 的 LCA 和 TEA 评估。A) 从门到门(红色虚线,系统边界)生命周期评估 (LCA) 的示意图,用于 1 个产品(1 片 BUM)。B–D) 碳足迹 B)、能源需求 C) 和环境损害潜力 D) 的不确定性分析。E) 实验室规模 BUF 生产的 TEA 建模的示意图工作流程。F) 单批次 BUF 生产期间的设备占用(从 6 g SPW 到 14 000 片 BUMs)。G) BUM 生产的经济评估报告 (EER)。

5通过生命周期(LCA)和技术经济分析(TEA)量化了BUM的环境与商业价值。LCA边界涵盖从鱿鱼捕捞到实验室成膜的"门到门"流程(图5A),结果显示单膜(含0.15 mg ChNF)碳足迹仅6.19×10⁻⁴ kg CO-eq,主要能耗来自真空过滤步骤(占比83.5%)(图5B-D)。TEA模型(图5E)指出,6克鱿鱼骨可生产14,000片BUM。实验室规模年运营成本$52,000(人力占74%)。尽管单批次耗时69.34小时(60小时用于逐片过滤),但经济指标亮眼:毛利率54.93%,投资回报率103.51%,净现值$230,000(图5F-G)。模拟表明,工业化放大后通过并行过滤设备可大幅提升效率,进一步强化其可持续竞争优势。

本研究成功将海鲜废弃物转化为全球性能领先的水净化膜,不仅刷新了过滤技术的极限,更开辟了一条“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精准调控鱿鱼骨衍生的β-甲壳素纳米纤维(ChNF),我们开发的超薄膜(124 nm)实现了46,207 L·m²·h¹·bar¹的惊人水通量,同时保持对100 nm的纳米塑料100%截留。当其厚度为1.8μm时,对和染料分子的截留99.2%。这一性能远超现有商用膜技术,而其原料成本近乎为零——仅需6克鱿鱼骨即可生产14,000片滤膜,完美诠释了循环经济的核心价值。自然赋予灵感,科技重塑未来——从海洋废弃物到生命之源,我们正书写净水革命的新篇章。

该工作第一作者为永利官网黄莎莎博士,通讯作者为yl6776永利集团的张建明教授和其团队青年老师李柏霄。

论文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508514